春风里的纸鸢,故乡的清明记忆
清明时节,风暖草青,大地如铺绿毯。在南方的村落,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一场与祖先对话的仪式。家家户户拂墓祭扫,供上青团、艾粿与一碗温热的米酒。老人们常说:“清明不祭祖,魂魄归无路。”言语间,是对血脉根源的深沉敬意。孩子们提着竹骨纸糊的小灯笼,在田埂上奔跑,笑声洒满山野。
纸鸢乘着东南风徐徐升起,像是把思念托付给云影。祖母曾告诉我,放风筝不只是孩子的游戏,更是“放厄”,将一年的病痛与晦气随风带走。当线断鸢飞,她从不惋惜,只轻声道:“让它去吧,带走了灾,留下了安。”那声音如春水潺潺,浸润着世代相传的民间智慧。
青团是清明最温情的符号。艾草捣汁,混入糯米粉,包裹豆沙或芝麻馅,蒸出一笼笼碧绿清香的点心。厨房里氤氲着草木气息,母亲的手掌沾着粉屑,却一刻不停。她说,这味道是“祖辈传下来的方子”,吃一口,就像回到儿时的灶台边。邻里之间互赠青团,不为礼重,只为情深。
扫墓:一场与逝者的温柔重逢
清晨,家族齐聚祖坟。除草、培土、焚香、叩首,动作庄重而熟悉。纸钱在火中旋舞,化作缕缕青烟,仿佛连接阴阳的信使。长辈低声念叨着家中近况,像是向沉睡的亲人汇报生活点滴。孩子被牵着手跪拜,虽不解其意,却也学着合掌闭目——仪式的种子,就在这样的瞬间悄然埋下。
我见过一位老人,独自坐在祖父的坟前,带来一壶花雕和两个小杯。他不说话,只慢慢斟酒,一杯敬天,一杯敬地。风吹动他花白的鬓角,那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沉重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清明不是告别,而是重逢;不是哀伤,而是延续。
清明雨上,心灯不灭
江南多春雨,细密如丝。雨中的坟茔更显静谧,石碑被洗得清晰,字迹如刻入时光。人们撑着油纸伞,缓缓前行,脚步轻得怕惊扰了安眠的灵魂。路边野菊悄然绽放,黄的、白的,被采下别在墓前,朴素却庄重。
有位妇人每年清明都会折一枝柳插在女儿坟头。十年前,女儿在春日夭折,她便许下诺言:每年清明,必来陪她说说话。她说:“她最喜欢柳条拂面的感觉。”柳枝在风中轻摆,像是一只无形的小手,在回应母亲的思念。
清明,是中国人最柔软的情感节点。它不张扬,不喧嚣,却在血脉里静静流淌。从纸鸢到青团,从焚香到低语,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亲情的守望。我们祭的是祖,念的是根,守的是心。
岁月流转,村落或会变迁,亲人或会远去,但只要清明的风依旧吹过田野,只要还有人记得点燃那炷香、放飞那纸鸢,文化的根脉就不会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