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里的纸鸢,故乡的清明记忆
清明时节雨纷纷
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祖节日。每年阳春三月,春意渐浓,草木萌发,天地间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。人们踏青归乡,扫墓祭祖,寄托哀思。在南方的村落里,细雨如丝,屋檐滴水声与远处孩童的嬉闹声交织成一片。老人们说,这是祖先归来的时候,天地有灵,人心有感。清明不只是节气,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宿,是血脉深处对根源的回望。
风筝在微风中升腾,像一只只追逐春天的鸟。小时候,每到清明前后,祖父总会用竹篾和薄纸亲手扎一只燕子风筝。他一边削竹条,一边讲起他小时候如何在田埂上奔跑,把思念写在风筝线上,放向天空。那时的风筝不只是玩具,更像是一种语言——与天对话,与逝者低语。
纸鸢飞起时,思念也飞扬
清明放风筝的习俗,流传已久。古人相信,风筝可以将病痛与晦气带走,断线的风筝飞走,意味着灾厄远离。而在更为深层的文化心理中,风筝是连接阴阳的信使。人们把名字写在风筝上,让它带着心愿飞向高远的天空,仿佛能传达到另一个世界。
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,是祖母站在山坡上,望着那只燕子风筝缓缓升空。她没有说话,只是轻轻拉着线,眼里泛着光。那一刻,我知道她不是在看风筝,而是在看远去的亲人,在看那些再也无法拥抱的岁月。清明的风,吹动了纸鸢,也吹动了人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。
青团里的滋味,是家的味道
清明的食物,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。江南人家必做青团,用艾草汁染绿糯米粉,包入豆沙或芝麻馅,蒸熟后清香扑鼻。青团色泽青翠,象征着春天的生机,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。
母亲每年清明都会带着我们上山采艾草。清晨的露水打湿裤脚,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芬。她说,只有亲手采的艾草,做的青团才有灵魂。蒸好的青团摆在家中的供桌上,先祭祖,再分食,一口咬下,软糯香甜中带着一丝微苦,像是生活的滋味——有甘有涩,却始终温润人心。
踏青路上,脚印连着过往
扫墓是清明最重要的仪式。一家人带着香烛、纸钱、酒食,走过蜿蜒的山路,来到先人的坟前。清除杂草,添上新土,摆上祭品,点燃纸钱。火光摇曳中,纸灰如蝶飞舞,仿佛真的能传去人间的问候。
父亲总是默默做着这一切,动作庄重而熟练。他从不轻易流泪,但每年清明,他的背影总显得格外沉默。后来我才明白,那不是悲伤的沉默,而是一种深沉的对话——与过去对话,与血脉对话。
孩子们在不远处追逐嬉戏,笑声回荡在山间。生命在延续,记忆在传承。我们教孩子辨认祖先的墓碑,讲述家族的故事。清明不只是哀悼的日子,更是教育的时刻。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,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。
仪式之外,是文化的温度
城市的生活节奏加快,许多人已不再回乡扫墓,也不再亲手扎风筝、做青团。但清明的意义,并未因此消散。它早已融入民族的集体记忆,成为我们情感结构的一部分。
哪怕只是一束花、一段静默、一次遥望,都是对传统的回应。清明教会我们温柔地面对死亡,也教会我们更珍视活着的每一天。它不是沉重的负担,而是温情的提醒——亲人虽逝,爱从未离开。
在这样一个春寒料峭又生机勃发的时节,让我们放一只纸鸢,吃一口青团,走上一段熟悉的山路。让风带走忧伤,也让心带回温暖。因为清明,不只是祭奠过去,更是为了好好活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