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粽香里的母爱与传承
粽叶飘香话端午
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家家户户门前挂起艾草,空气中弥漫着糯米与粽叶的清香,那是端午节最熟悉的味道。在我记忆深处,端午从来不只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场亲情的仪式。每到这个时候,母亲总会提着竹篮去溪边采摘新鲜的粽叶,她说只有清晨沾着露水的叶子才够柔韧清香。她弯腰在溪石间挑选的背影,如同一幅静默的剪影,刻进我童年最温暖的角落。
母亲包粽子的手法娴熟而庄重。她将两片粽叶交叠,卷成漏斗状,先放一层糯米,再放入腌好的五花肉、咸蛋黄或红豆沙,最后再覆上一层米,用细麻绳紧紧缠绕。她说,绳子要绑得紧,粽子才不会散,就像家人的心,要紧紧系在一起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这不只是食物的包裹,更是情感的封存。
祖母曾告诉我,我们这一支的粽子是“古法三角粽”,是太外婆传下来的样式,角要尖,底要平,绳要三圈半。她说:“少一圈不牢靠,多一圈太繁琐。”这种讲究,不是为了好看,而是对传统的敬畏。祖母已不在,但每逢端午,母亲仍会依照那“三圈半”的规矩包粽子,仿佛在用指尖与先人对话。
有一年我外地归来,正逢母亲在厨房忙碌。她见我进门,头也不抬地说:“快去洗手,来学包粽子。”我笑着应下,却怎么也卷不好那个漏斗。米漏了,叶破了,绳子也缠得歪歪扭扭。母亲轻轻接过,重新示范,一遍又一遍。那一刻,我忽然红了眼眶——原来有些事,非得亲历才懂它的重量。不是米有多珍贵,而是那双手传递的温度,无法复制。
端午的粽子,从来不只是一种食物。它是母亲清晨采叶的背影,是祖母口中代代相传的规矩,是厨房里氤氲的蒸汽中飘荡的絮语。它承载着一个家庭对时节的敬重,对亲人的思念,对祖先的追忆。在城市高楼林立的今天,或许许多人已不再亲手包粽,但只要那缕清香还在,记忆的根脉就不会断裂。
舌尖上的乡愁
长大后我才懂得,节日的意义,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细节里。超市里售卖的粽子,包装精美,口味繁多,却总少了点什么。后来我明白,缺的是那双手的温度,是母亲一边包一边讲的旧事,是父亲坐在门口剥蒜拌酱时的闲谈。那些琐碎的日常,才是节日真正的滋味。
有次我带同事回家尝母亲包的粽子,她咬了一口,忽然怔住:“这味道……跟我奶奶的一模一样。”她眼眶微红,说小时候每到端午,奶奶都会把她抱在膝上教包粽子,如今老人已走多年。那一刻,厨房里的蒸汽仿佛凝成了时光的帘幕,将两代人的记忆悄然连接。
香火不断的仪式
我也开始学着在端午前夜泡米、洗叶、煮绳。我教我的孩子辨认哪片粽叶最柔韧,告诉他“三圈半”的由来。他笨拙地模仿着,笑声洒满厨房。我知道,他未必立刻懂得这其中的深意,但总有一天,当他也为人父母,会在某个端午清晨,忽然想起母亲教他包粽子的模样——那一刻,传承便已悄然完成。
节日之所以能延续千年,不是靠宏大的叙事,而是靠这些微小却坚定的仪式。包粽子、挂艾草、佩香囊、饮雄黄酒……每一项习俗背后,都是对自然的顺应,对家庭的守护,对生命的敬畏。它们不声不响,却如细水长流,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血脉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当我在城市阳台的小桌上摆出亲手包的粽子,看着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歪歪扭扭的粽子时,我仿佛看见时光的河流缓缓回旋。那些曾经由母亲递来的粽子,如今正通过我的手,传向下一双稚嫩的小手。粽叶依旧清香,糯米依旧软糯,而那份沉甸甸的情感,正一辈辈地包裹其中,不曾散去。
这,便是端午最深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