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粽香里的民俗记忆与情感传承
粽叶飘香时,故乡在心头
每当端午临近,南方的山野间便泛起淡淡的箬叶清香。那是一种带着露水气息的绿意,夹杂着泥土与溪流的湿润,悄然唤醒沉睡的记忆。家家户户开始采叶、洗叶、煮叶,老人们坐在门槛边,将一片片宽大柔韧的粽叶在手中翻折成漏斗状,再填入浸泡过的糯米、红豆、咸蛋黄或五花肉,用细麻绳紧紧缠绕。这一串串未成形的粽子,不仅是节令的象征,更是家族血脉的纽带。
小时候,我总爱蹲在灶台边看祖母包粽子。她的手指粗糙却灵巧,动作不紧不慢,像在完成一场庄重的仪式。她一边包一边讲屈原投江的故事,语气低缓,仿佛那两千年前的悲恸仍在江水上游荡。那时不懂诗人的忠烈,却记住了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节无粽”的俗语,也明白了端午不只是吃食,而是一种对先人的追思与敬意。
龙舟鼓声中的集体情感
除了粽子,龙舟赛是端午最动人心魄的仪式。清晨的河岸早已人声鼎沸,彩旗招展。各村的龙舟一字排开,船身绘着鳞甲,龙头高高昂起,仿佛随时要破浪而出。鼓手居中稳坐,双槌翻飞,鼓点如雷贯耳,催动桨手们整齐划一地挥臂破水。
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场凝聚乡情的集体表达。每一条龙舟都承载着一个村落的荣誉,每一位桨手都代表家族的传承。老人们说,鼓声能驱邪避灾,也能唤回屈原的魂灵。孩子们在岸边追逐呐喊,妇女们在桥头焚香祈福,整个村庄仿佛被一种古老而深沉的情感所包围。
门楣上的艾草与文化的守望
端午清晨,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悬挂一束艾草和菖蒲。长辈说,这是为了“避五毒”,驱除邪气。艾草的苦香随风飘散,与粽香交织在一起,构成端午特有的气息。母亲总会在鸡鸣前将艾草挂上,口中念叨着古老的谚语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”
这些习俗代代相传,无需文字记载,全靠口耳相授。它们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顺应。艾草不只是植物,它是时间的标记,是季节更替的信使,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。
母手中的绳结,系住的是岁月
包粽子时用的麻绳,往往是母亲年前就备好的。她会把旧衣拆成布条,一根根搓成结实的绳子。每一根绳子都带着生活的温度,缠绕在粽子上,也缠绕在时光里。煮粽子的灶火要慢,三四个小时不能离人,火候到了,糯米才会软糯不散,香气才能渗入每一层叶脉。
等粽子出锅,全家人围坐一桌,剥开热腾腾的粽叶,白雾升腾,亲情也在蒸腾中愈发浓郁。父亲总会把第一个咸蛋黄留给我,笑着说:“吃了聪明。”那一刻,食物早已超越果腹的意义,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。
习俗背后的温情守望
市面上的粽子琳琅满目,真空包装、速冻即食,方便快捷。可我始终觉得,机器生产的粽子少了那份手作的温情。真正的端午,不在超市货架上,而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中,在那一声声呼唤乳名的乡音里,在那条奋力划向终点的龙舟上。
每当我在异乡闻到粽香,总会想起老屋门前的那棵老榕树,想起祖母坐在树下包粽子的模样。那些习俗,不是过时的旧礼,而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语言,是我们确认“我是谁”的精神坐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