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里山陵园昌平:山水环抱中的静谧人生后花园
在北京西北方向,昌平区崔村镇的九里山脚下,有一片被青山与果林温柔环抱的净土——九里山陵园昌平园区。自199八年起,这里便承载着“让告别更像回家”的使命,依山就势铺展开三千余亩的绿意,成为京城为数不多的山水型公墓。踏入园区,最先撞进眼帘的是九里山主峰的连绵轮廓,春天桃花、杏花沿坡次第点燃,夏日浓荫蔽日,秋来黄栌与枫叶交错成霞,冬季雪压松柏依旧苍翠,四季的更迭把肃穆悄然转化为安宁。
九里山陵园昌平园区在规划之初就引入“公园化”理念,一条5公里长的环山水系串联起卧龙池、望月湖、听泉谷三处景观节点,水面倒映天光与松影,行走其间更像是漫步郊野公园。为了弱化传统墓区带来的沉重感,设计团队将墓碑错落有致地嵌入梯田式花台之间,两米宽的透水步道取代传统水泥巷道,既方便轮椅通行,也让雨水自然回灌山体。

园区目前开放有菊花园、松鹤园、竹里园、云顶艺术园等八大主题区,各自依据山势高差呈现不同视觉节奏。菊花园以浅色系花岗岩搭配黄菊浮雕,适合喜欢明亮氛围的家庭;松鹤园引入黑松与白鹤铜塑,东方意象浓厚;云顶艺术园则尝试极简镜面不锈钢碑型,与天空对话,深受年轻家庭青睐。
在服务层面,九里山陵园昌平园区提出“一次托付、终身守护”的管家式理念。安葬前,礼仪顾问会与家属共同梳理生平故事,设计专属追思仪式:可以是古筝独奏,可以是老照片投影,也可以种下一棵纪念树。安葬后,园区提供“四季四礼”免费管护:春擦碑、夏除草、秋补漆、冬加固,并同步发送照片报告,让远在海外的亲人也能实时守望。
不少市民关心交通是否便利。其实从北五环驶入京藏高速,上北六环向东,在“崔村”出口驶出后沿昌崔路直行约3公里即可看见园区指示牌;公交族可在昌平线“南邵”站下车,换乘昌21路直达园区门口,全程不堵车约五十分钟。若选冬至、清明等集中祭扫日,园区还会加开地铁接驳巴士,平均十分钟一趟,缓解拥堵。
在价格方面,九里山陵园昌平园区坚持“透明一口价”。传统立碑双穴起价四万余元,已含占地、碑材、二十年管护费;生态节地葬花坛穴不足两万元,可降解骨灰罐与四季鲜花更替同样写入合同,无后续附加费用。园区还与中国人寿合作推出“生命关怀”保险,提前锁定未来服务,对冲通胀风险。
除了安葬业务,九里山陵园昌平园区把“生命教育”做成常态。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开设公众开放日,邀请大学生、小学生走进自然课堂,用树叶拓印、种子漂流瓶、写给天堂的信等方式认识生命循环;清明期间举办“纸鸢寄思”风筝节,鼓励家庭把思念写进风筝,在空旷草坡放飞,让哀思随春风散去。
九里山陵园昌平园区相信,逝者的价值不该被时间封存。园区正在建设“昌平人物微志馆”,计划把安葬于此的手艺人、老教师、抗战老兵等平凡而闪光的生平,用数字化影像与实物展陈的方式永久保留,让后人在踏青时也能与历史对话。未来五年,这里还将引入可降解骨灰钻石、森林音乐葬等更多绿色科技,持续拓宽“纪念”二字的边界。
当城市日益拥挤,能为亲人寻一处山清水秀、又能让思念长久落脚的地方并不容易。九里山陵园昌平园区用二十余年的深耕告诉京城家庭:告别不是终点,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。下一次,当你站在九里山巅俯瞰这片起伏的松涛与花海,也许会忽然明白,所谓安宁,不过是把爱留在风景里,把故事交给山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