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粽香里的母爱与传承
粽叶飘香话端午
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家家户户的灶台边便氤氲着粽叶的清香。那一缕缕热气升腾的,不只是糯米和红枣的甜香,更是一代代人对节日最深的眷恋。在乡村的老屋里,母亲总会早早地泡好糯米,采来宽厚碧绿的粽叶,在院中支起小桌,开始包粽子。她的手指灵巧地翻飞,将糯米、红豆、枣子层层包裹,再用马兰草细细缠紧。那动作熟稔得仿佛已重复了半生,是从她母亲手中接过的手艺。
小时候总不明白,为何母亲非要亲手包粽子,超市里明明有各式各样的速冻粽子。直到长大后离家求学,才懂得那一枚枚粽子,是母亲用指尖缝进时光里的牵挂。她不单是在包粽子,更是在延续一种仪式——一种将亲情、记忆与节气紧紧缠绕的仪式。
端午的仪式感
端午不只是吃粽子的日子,更是民间情感最浓烈的表达时刻。清晨,人们会采摘艾草与菖蒲,挂在门楣上,据说可以驱邪避疫。孩子们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,称作“长命缕”,长辈们口中念着祝福的谚语,希望孩子平安顺遂。这些习俗看似朴素,却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生命的祈愿。
在南方一些水乡,端午还有赛龙舟的习俗。鼓声震天,桨影翻飞,龙舟破浪前行,仿佛在与时间赛跑。岸边挤满了呐喊助威的人群,老人眼中泛着光,孩子骑在父亲肩头激动挥手。那一刻,节日不再只是日历上的符号,而是血脉相连的共鸣。
母亲的手艺,文化的根脉
母亲包的粽子,个个棱角分明,煮熟后剥开,糯米晶莹剔透,咬一口软糯香甜。她说,粽叶要选当年新采的,煮前得用清水泡软;糯米泡两小时刚好,太久会烂,太短则夹生;马兰草要提前泡水,才不易断裂。这些细节,书本上从不记载,却是口耳相传的智慧。
有一次我问她:“您怎么记得这么清楚?”她笑了笑:“你外婆教我的时候,也是这么说的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这哪是简单的做饭?这分明是一场无声的传承。每一片粽叶,每一根草绳,都系着两代人之间的温度。
如今母亲年纪渐长,手也不如从前灵便,但我仍坚持让她教我包粽子。我笨拙地模仿她的动作,虽然包得歪歪扭扭,她却笑着说:“像,真像我当年。”我明白,她欣慰的不是我包得多好,而是这份心意被接住了。
节日里的乡愁
每逢端午,无论身在何方,总忍不住想起家乡的炊烟、母亲的背影、灶上咕嘟冒泡的粽子锅。城市里的节日越来越快节奏,超市的粽子琳琅满目,却总少了那一份“等”的滋味。等粽叶泡好,等糯米入味,等锅中热气腾腾地熬足三小时——那种等待中的期待,才是节日真正的味道。
在外漂泊的人,最怕的不是吃不到粽子,而是听不到那一声“快来尝尝,刚出锅的”。那一声呼唤,是家的回响,是根的召唤。
代代相传的温情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传统节日。他们不再只是打卡拍照,而是愿意坐下来,听长辈讲讲端午的由来,学一学包粽子的手艺。这不仅是对文化的回望,更是对亲情的寻根。
我教我的孩子包粽子时,也会讲起外婆的故事。他听不懂太多历史,但他知道,这是妈妈小时候最爱吃的点心,是外公外婆每年都会准备的节日礼物。或许有一天,他也会这样教他的孩子——那根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线,就这样,在一双双手中悄然传递。
端午的粽子,包住的不只是糯米与馅料,更是岁月深处的情感密码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走多远,总有一种味道能唤我们回家;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总有一些仪式值得代代守护。
端午粽香,是母亲的爱,是文化的根,是永不褪色的乡愁。